【合成】相关的嘉宾专家

  • 石磊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博导,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聘专家,山东胜华新材料和山东惟普新能源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化工学会理事。研究领域:新能源关键电池材料,工业催化及精细化工。曾先后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沈阳市第一批科技管家及特派员,多项辽宁省及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专委会委员、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化工学会资源化工与材料专委会秘书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及完成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疆兵团重点研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以及多项与知名上市企业合作项目。牵头成立醇、醚、酯绿色合成化大-新疆天业联合工程中心,新能源电池材料创制化大-石大胜华联合重点实验室,获企业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在Accounts Chem. Res., ACS Catal., Chem. Eng. J., J. Catal.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H值为20,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60余项。解决行业多个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

  • 张俊良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烯炔与小环化学,不对称催化,近年来设计和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剂和配体Sadphos。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资助。是中国化学会第三届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磷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第一届工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开展金属催化的联烯反应,联烯的亲核加成反应,联烯的亲电加成反应,联烯自由基化学和酶催化反应,联烯的合成化学,以及自己发展的这些方法学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基于联烯和炔烃等不饱和烃的原子经济性反应的研究,揭示反应中的选择性调控规律;发展新型催化剂,实现原子经济性反应中有关立体,区域和化学选择性的有效调控。

  • 马兵

    上海惠和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具有10多年微反应工艺研发与工业化经验,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包括JACS和Angew等,已申报专利四十多项曾担任美国康宁公司 (Corning) 反应器技术部应用开发与商务总监,是康宁反应器部门大中华区“1”号员工;保诺科技(北京) 研发经理美国杨百翰大学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有机化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 同时担任常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 陈霄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星海骨干,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高端人才;2008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201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曾分别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和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非常规能源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烯烃低聚、电催化还原、环境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骆广生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致力于微化工理论体系构建和微化工技术从概念到工业应用的突破,揭示界面力、粘性力等对多相微分散体系的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剪切力调控的微分散方法和设备,分析微分散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微尺度混合、传递和反应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新方法,提出微设备放大和微化工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发明微槽式、微滤膜式、多重孔径微筛孔式、微筛孔阵列式、微元件组合式等多种微化工设备,突破多项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重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化工技术在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酸团萃取、纳米碳酸钙制备、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橡胶促进剂合成等的产业化应用。

  • 吴振国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兴趣为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先后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校地合作专项等项目,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申请专利14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主要研究方向:1.储能材料合成工艺开发; 2.原位表征技术开发; 3.化工过程强化;

  • 樊睿怡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报告题目:基于多组学挖掘的CgMYC2转录因子调控化橘红类黄酮合成的分子机理 

  • 耿会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 何柳

    西安工程大学 研究生

  • 孙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罗德平

    新加坡科学院院士 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罗德平教授是世界著名化学家,研究领域涉及绿色化学、不对称催化、有机合成方法学、生物质转化、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等有机合成化学的多个方向。

  • 金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生物质纳米催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 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连奕新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级高工。研究兴趣:能源化工、精细化工催化剂设计与工业制备、催化耦合集成技术的应用开发。

  • 于浩然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 方诩

    山东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 陈东志

    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导,阳光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科技厅入库专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有机硅化学及新材料研制工作,其中主要涉及耐热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表征;新型高性能硅橡胶的研制、性能表征;可发光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性织物设计等。

  • 杜立永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合成与应用等相关研究。

  • 刘鸿志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笼型有机硅分子(POSS)的合成与功能化研究等工作。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18906453236
15376602038
扫一扫联系我